现在,父母都比较忙,缺少与孩子在一起的玩耍、学习的时间,导致与孩子沟通很少,造成了亲子关系紧张。所以,家长要注意多留些时间给孩子,与孩子在一起玩耍,增强亲子间的亲近感和亲密性。 亲子活动有利于促进了孩子的健康发展,亲子活动不仅有益于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交流,密切亲子关系,提升孩子的快乐指数,还能促进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发展。孩子们的天性是自由的,每个孩子都有自己探索事物的独特方式,亲子活动让孩子们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事物和接触事物,他们的方式都会得到充分的尊重。 亲子互动对心理健康的意义 亲子互动的概念亲子互动也叫亲子沟通,指父母与子女在观念、情感、行为上的交流与沟通。良好的亲子互动表现为亲子之间有较亲密的情感联系,能平等愉悦地交流观念,有一定数量的共同兴趣和活动。较差的亲子互动则经常表现为亲子冲突或缺乏交流,在数量有限的交流中亲子之间较多地表现出消极情绪或攻击性,双方通常持有不同甚至相反的观念,而双方又因较少交流而产生误解和矛盾。可见,不良的亲子互动或缺乏互动将带来亲子间更多的冲突,而使亲子关系恶化,导致更少的沟通和互动,使亲子互动陷入恶性循环中。
亲子互动的基本特征:包括互动的频次、时间、互动对象、内容、主动性等,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亲子互动的性质和质量,直接影响儿童的成长。对广州市550名14~16岁中学生的调查结果,显示出当代青少年亲子沟通的一些基本特征。青少年家庭中亲子关系总体较融洽,被调查者中约88%的人满意与父亲的关系,93%的人满意与母亲的关系,其中母子关系要比父子关系更为融洽。
那么,青少年是否会主动与父母分享自己的感受呢?
调查结果显示,经常与父母交流的孩子占31.4%,有时交流的占39.1%,交流甚少的占21.8%,还有7.7%的青少年从来没有和父母主动交流过。可见,经常主动与父母交流的学生比例并不是很高。那么,亲子之间每天交流的时间有多长呢?调查显示,每日父子交谈的时间少于15分钟的占44.5%,每日母子交谈的时间少于15分钟的占32.5%。可见,每日亲子交流的时间并不多,特别是父子之间的交流更少。
那么,青少年家庭成员共聚时都在做什么呢?
调查发现,主要的活动是“在家里吃饭”30.7%,看电视26.8%,上街饮茶或吃饭15.9%,其他依次是逛街10.7%,到亲友家聚会9.1%,户外活动4.6%,看戏0.7%,家人在一起主要是吃饭和看电视,彼此之间的互动并不多。
关于亲子沟通内容的研究表明,亲子冲突最多的三个方面是学习、生活和家务,交友、花钱、外表、家庭成员关系等居中,而冲突最少的是隐私,但随年龄增长,亲子之间有关隐私的冲突逐渐增加。同时,父子和母子在冲突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。父子冲突最多的方面是学习,而母子冲突最多的是日常生活的安排。这可能与父亲和母亲在子女教育上的分工有关,父亲一般负责孩子的学习,而母亲则更多的是关心孩子的日常起居。
这样的沟通状况对儿童的心理健康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?
有研究表明:父亲如果有充足的时间与孩子进行各种话题的沟通,将能改善其同伴关系;母亲与孩子沟通的态度对改善孩子的同伴关系有重要作用,如果母亲能够很感兴趣地、耐心地与孩子进行交流,这种沟通模式会迁移到孩子与同伴的交往中。而且,父母与孩子沟通时间越长,孩子越少有行为问题,心理健康水平越高。 然而,目前在我国,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,家庭成员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,这就有可能导致儿童的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。孩子没有时间或者不能以积极的方式与父母沟通,发生较多亲子冲突,不能把自己的烦恼、困惑和苦闷说出来,日积月累,就会出现一些违纪行为(或反社会行为),如破坏自己和别人的东西、不听管教、说谎、欺负别的孩子、偷东西,或者出现神经症行为,如经常烦恼、抑郁、肚子疼、呕吐、害怕新事物和新环境、睡眠障碍等。 |